-
[yī wén]
伊蚊
编辑 讨论
伊蚊,是一种
蚊科库蚊亚科
伊蚊属昆虫,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。分布于全世界,是蚊科中最大一属,近1000种,中国有100余种。作为蚊科昆虫,伊蚊非常招人厌。伊蚊会传播很多疾病,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危害,
黄热病与
登革热就主要通过伊蚊传播。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后,伊蚊又开始逐渐成为寨卡病毒传播元凶,使得全世界人民“谈蚊色变”。
伊蚊是蚊科类昆虫,是
伊蚊属的通称,具有很多种类,分布全世界。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。中国伊蚊中比较重要的有覆蚊亚属的
埃及伊蚊和
白纹伊蚊。已证明为登革热媒介的蚊类包括:
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、赫布里底伊蚊、波里尼西亚伊蚊、盾纹伊蚊和中斑伊蚊。
伊蚊
斑纹。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,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。后跗1-4节有基白环,末节全白。腹部背面2-6节有基白带。
成蚊喙细直或略弯。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。
翅瓣有缘。除极少数种类外,
纵脉6末端明显超过纵脉5分叉位点,鳞形对称。
爪垫不发达。幼虫有完整的下颚缝。触角末端不分节。腹部第8节有栉。呼吸管具梳,具1对呼吸管毛1-s,并远离管基部。
伊蚊(5张)
伊蚊多孳生于树洞、竹筒、叶腋、缸罐、石穴、坑洼等小型积水中,有些种类则在稻田、
沼泽、水塘中生长。卵单产,通常产于容器的潮湿内壁或孳生场所的
湿土上。
滞育卵耐低温和干燥,并以此越冬或度过干旱季节。在自然界,蚊卵一次水淹仅部分孵化,其余须经二次或更多次水淹才能孵化。人们认为,这是对易干的容器积水的适应。幼虫多在水下活动,刮食附着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机物;少数种类,如霉蚊亚属,幼虫肉食。雌蚊白昼或夜晚吸血。
伊蚊(6张)
伊蚊还很善飞。一般
蚊子飞程仅有数十至数百米,最远不过1000~2000米。而伊蚊却能连续飞行5000~6000米,而且十分敏捷,可随心所欲地进行俯冲、急转弯、前后滚翻、突然加速或减速等高难度动作。人们举起双掌对准伊蚊拍过去,满以为能置其于死地时,它却能逃之夭夭,溜之大吉。
伊蚊多是凶猛的刺叮吸血者,有些则是
黄热病、
登革热等
虫媒病毒的传播者,少数种类是
丝虫病的媒介。中国伊蚊中比较重要的有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纷蚊亚属的
东乡伊蚊及伊状蚊亚属的刺扰伊蚊。此外骚扰蚊亚属的背点伊蚊、黄色伊蚊、刺螫伊蚊以及叮刺伊蚊都是凶猛的吸血者,在它们的大量发生场所,对人畜骚扰很大。
埃及伊蚊
埃及伊蚊是具银白斑纹、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蚊虫。中胸盾片两侧是1对长柄镰刀形白斑,
埃及伊蚊
其间有1对金黄色纵条,形成
一弦琴状花纹。幼虫触角光滑无刺,触角毛1-A细小,单枝;头毛5-7C单枝;体无星状毛;栉齿单行,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。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,埃及伊蚊是与人类居住地区关系密切的家蚊。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,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;雌蚊在同样的场所刺吸人血。它们主要在白昼吸血,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。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。
在中国,它们分布于广东的
湛江地区、海南省等地,台湾南部、广西的北海市和
钦州市的少数地区以及
涠洲岛。它们是中国上述地区登革热的传播者。在国外,它们还是城市型黄热病、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,因而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。
2015年5月,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,并有逐步扩散到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趋势。而在几十年前,非洲的研究者就已经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的可能性。经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确认,
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虫媒传染的途径之一。
白纹伊蚊
白纹伊蚊也是具银白斑纹、跗节有白环的暗黑或黑色蚊虫。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银白纵条,
白纹伊蚊
翅基前有一簇银白宽鳞簇。幼虫与埃及伊蚊近似,但栉齿基部无侧刺而具。它们是半野生蚊种。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、树洞、石穴、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,也见于菠萝等植物的叶腋。雌蚊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。在户外,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没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。白纹伊蚊遍布
东洋区。
在中国,南起
海南岛,北至辽宁南部,西至陕西
宝鸡都有记载。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,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。它们是中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,也是东南亚登革热和
基孔肯雅病的传播者之一。在中国福建、四川等省,人们认为白纹伊蚊与
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有关。
东乡伊蚊
东乡伊蚊体棕褐或深褐。喙深褐色,触须末端有白鳞;中胸盾片有淡黄纵条;
东乡伊蚊
后跗节1~5基部和1~4末端都有白环。幼虫头毛4-6C位于头前端,几乎在同一横线上;腹部第8节具很多栉齿,排列成一齿区;呼吸管毛1-S位于管末端1/4处,特大,明显超过管的末端;肛鳃短,球状。幼虫多孳生在海滨岩穴、石洞以及容器、船舱等的积水中,能耐受高盐浓度,但也在淡水中生长。雌蚊吸取牛、马、鸟类等的血液,也侵入室内刺吸人血。
东乡伊蚊在中国分布于从辽宁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某些岛屿;在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、泰国、马来西亚也有记载。在国外的一些岛屿上,它是
马来丝虫病的传播者。中国虽然也发现
马来丝虫的自然感染,东乡伊蚊却不是重要的媒介。在中国东北,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。
刺扰伊蚊
刺扰伊蚊体棕、褐或淡褐色。雌蚊触须末端有白鳞;有气门后区和亚气门区鳞簇;
刺扰伊蚊
翅鳞褐色,若干纵脉基段通常有少数淡色鳞;前足和中足
股节前面褐鳞中杂生有淡色鳞,形成麻点,
跗节有基白环;腹部第2~7节背板有基白带,平直,或作“∧”形,或并具淡色中央纵条。幼虫触角有细刺,头毛6-C1~3枝;栉齿一行,8~12个;呼吸管末2~3梳齿远离。幼虫广泛地孳生于土坑、浅潭、池塘、洼地的积水中以及稻田、
沼泽中,在容器的积水中也可偶然见到。雌蚊主要刺叮牛、马等家畜,也吸人血。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,对人畜骚扰颇大。刺扰伊蚊广布
新北界、
古北界、
东洋界以及
太平洋岛屿。
中国各?。ㄇ┒加屑窃?,有些地区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。在国外,也曾从它分离到多种
马脑炎以及其他
虫媒病毒。
伊蚊会传染很多疾病。
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。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,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,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。广东、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,而
雷州半岛、广西沿海、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。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,即可获得感染,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——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,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。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,即将病毒传播给人。因在捕获伊蚊的
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,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
储存宿主。